建設自然保護地 永續大地之美2021-09-18 10:43:06
目前,云南省先后 劃建自然保護地362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1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自然保護區166處、風景名勝區66處、國際重要濕地4處、森林公園58處、濕地公園19處、世界自然遺產3處、地質(礦山)公園14處、沙漠(石漠)公園6處、水利風景區23處。
多年來,云南省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努力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兼具云南特色、符合云南實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積極發揮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供給優良生態產品和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達549.58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效保護全省90%的重要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遺跡。
9月16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圍繞云南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行介紹和解讀。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的重大舉措。歷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確要求。先后成立了由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云南省《關于貫徹落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全省科學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同時,將自然保護地數量、面積等指標納入全省綠色發展、林長制督查考核等評價考核體系,為落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各項任務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以法規制度規范管理。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衛斌介紹,云南出臺了中國大陸首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云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立法引領改革的典范”。“為規范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定出臺了《云南省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明確了地方各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必須向省政府提出申請,不得隨意調整;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及時修訂《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以及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辦法》《總體規劃報批管理規定》;發布實施《國家公園標志系統設置指南》《自然保護區管理規范》《省級森林公園認定》等多項技術標準,作為法律法規的重要補充。” 堅持目標導向,明確工作任務。云南省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初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建成云南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18%以上”的目標任務和11項重點工作。近期,省林草局組織編制的《云南省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2021年至2035年)》,進一步對全省自然保護地的時空發展進行了科學布局。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副處長張一群介紹,1996年,云南省就在中國大陸率先開展國家公園新型保護地模式探索。經過5年試點,全面完成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試點區各類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并在構建較為完備的國家公園制度體系、探索貧困地區國家公園發展的自養模式、形成融合傳統生態智慧的內生型國家公園生態管理方式、充實“造血式”的國家公園社區可持續發展機制等方面,為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王衛斌介紹,云南還在全國率先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早在2014年底,就出臺了《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級別、人員經費等。2015年以來,逐一批復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和編制,理順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為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提供了經驗借鑒。” 新一輪機構改革后,省林草局對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資源家底、空間重疊、建設管理現狀進行了全面摸排調查,并完成了綜合評估與空缺分析工作,在與生態保護紅線充分銜接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云南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通過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范圍將涵蓋全省所有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所有重要物種棲息地,生態保護價值和效益明顯提高,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以及保護地內的林地、草地、濕地面積都將有所增加,比例結構將更加趨于科學合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將得到妥善解決。 此外,云南還啟動了“全省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地類變化監測”,利用實時衛星影像,全面分析梳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年度地類變化圖斑,及時分析核查,對出現的問題和風險隱患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嚴格按照各項涉及自然保護地督察檢查要求,扎實推進自然保護地問題的整改落實。 自1958年云南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先后劃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11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362處,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1處、自然保護區166處、風景名勝區66處、森林公園58處、濕地公園19處、地質(礦山)公園14處、沙漠(石漠)公園6處、水利風景區23處、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際重要濕地4處。 生物多樣性在自然保護地綻放的同時,自然保護地也為云南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遺傳資源。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華朝朗介紹,自然保護地是最為重要的物種遺傳資源的原生境保護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龍血樹、紅豆杉、大葉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蘭、百合、杜鵑花、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 “保護地內豐富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是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基礎,是云南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為云茶、云藥、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資源優勢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基因資源基礎,并已經發揮重要作用,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華朝朗說。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云南積極提倡全民參與,共享生態福祉。指導各類自然保護地在特定區域科學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鼓勵自然保護地免費或低價開放,為公眾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實現自然保護地全民共享、永續利用目標,每年為7300余萬人次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學習自然的機會,充分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福祉。 同時,堅持共建共享,廣泛吸納企業、社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自然保護地保護、建設與管理,積極探索全民參與生態保護的方式和路徑。全球數十個公益組織在云南省多個自然保護地長期實施動植物保護、社區發展等項目,“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自主參與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成為了中國農民參與生態保護的里程碑事件。 如今,自然保護地已成為云南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撐,在云南省持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創建國際康養旅游示范區中作用獨特。據統計,全省123個AAAAA和AAAA景區,接近有80%在自然保護地內;全省有98處保護地開展了旅游活動,約占27%,2019年,全省依托各類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園區共接待游客735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5.7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144.3億元。
文章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