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千米,已經超過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總面積。這無疑是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作為國家公園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推動者,能夠見證這樣歷史性的時刻,感觸頗深。
△三江源國家公園
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3個階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協調自然。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演進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不斷深化,人類的文化積淀不斷增加,以及人類素質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升華。從歷史沿革來看,人類經歷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命中心主義”再到“生態中心主義”3種不同的生態觀。
生態文明理念是生態中心主義的升華。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包括一切具有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的自然因素,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滿足人類多方面的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功能價值,如維生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精神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無不與人類現代的價值追求相適應。這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和實現方式,建設國家公園就是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實現途徑。
△大熊貓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是指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國家公園作為資源薈萃的高價值自然生態空間,擁有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頂級生態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也是優先保護的重點區域,其設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
國家公園的概念始于美國,通行于全球。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至今仍為人民所共享。經過140多年的發展歷程,國家公園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自然主義者從回歸自然角度出發要保護荒野,使其不受侵害;宗教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要保護動物;生態學家從生態服務角度出發提出要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從科研的需求出發要保護自然本底;觀光者從美學和旅游角度出發要保護和利用景觀;經濟學家從經濟利用角度出發要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文化學者從文化和傳統的角度出發要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人民大眾要求感受自然之美,希望國家公園提供精神享受的服務;政治家希望國家公園成為承載國民環境教育和增強國家意識的場所,生態文明思想從人與自然和諧角度出發把國家公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等等。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提出建設國家公園體制,鮮明的特征是突出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明確了國家公園的定位和方向。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大范圍的生態系統,維持大尺度的生態過程,保育生物多樣性,這是國家公園的應有之義。
在中國,國家公園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主要建設管理目標是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盡可能維持完整的自然狀態或接近自然狀態,長久保存典型的自然地理區的生物群落、基因資源及其生物屬種,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護有價值的生態學、地貌學、文化或美學方面的特征;允許在不損害生態系統前提下進行原住居民生產生活設施改造和開展自然觀光、科研、教育、旅游等,禁止與保護目標不相符的資源開采、土地占用和其他開發建設活動。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具有極高的自然稟賦和價值,被視為國家名片。國家公園區域內的資源和生態系統是經過千百年甚至上億年的滄桑變遷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國家公園內涵豐富,范圍內包含了具有保護、科研、教育、文化、游憩等價值的一切要素,既包括了有形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及其景觀,也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形態的遺產資源。擁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價值的中國國家公園,能夠在生態保護方面成為核心載體,同時也是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愛國情操的重要精神家園,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展示,讓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生態文明名片。
△武夷山國家公園
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的基本屬性之一,“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是國家公園的功能體現。國家公園是國民近距離親近、感受自然生態環境、接受自然洗禮及其精神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是國民接觸、保護國家大好山河和歷史文化,喚起人們熱愛生活、感悟生命真諦的最佳場所。國家公園頂級資源產生的感染力能夠讓民眾接受生態教育,感受自然之美,國家公園展示的高貴品質形象能夠培養民眾的愛國情懷,從而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堅持全民共享,調動全民積極性,開展自然環境教育,激發自然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參與,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游憩的機會。
國家公園必須促進社區發展。社區居民是國家公園的保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國家公園不能排斥原住居民的參與。要允許在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對管理目標不損害的資源利用,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要對當地人的犧牲和貢獻提供生態補償,要在保護活動中吸收當地人優先參與,要在提供科研、教育、體驗、游憩等公共服務中讓當地人受益,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永續發展。
國家公園體現了和諧、穩定和美麗,它在保護的基礎上提供永續利用的價值,不僅為當代,更為后代。今天我們要建設的國家公園,不是100多年前的國家公園的簡單重復,而是在生態文明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目標,從頂層設計開始高位推動,全方位、高起點、嚴標準、系統性地開展的國家公園運動,從體制試點開始,建立國家公園實體單元、設立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一系列重大行動,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中國已正式設立國家公園實體,開啟了高起點建設國家公園體系的偉大征程,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立一座豐碑,也將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作者:李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 :《森林與人類》雜志 2021.11.總第376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