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廣東湛江擁有全國最大的紅樹林片區,占全國總量的33%。紅樹林又被稱“海上森林”,“海柴”被砍伐消退的日子已經遠去,修復和壯大周期里的紅樹林和濕地反哺著各種生靈,600多種可記錄的動物得以棲息。
跟隨視頻及文字,一起了解紅樹林周邊的居民日常,感受以船為路、逐海而居的慢節奏生活。
在湛江廉江市雞籠山建紅樹林保護小區意味著什么?
小區內的村民和保護站有著不同的答案。對于渡頭村村民來說紅樹林意味著經濟收入,意味著養育一方水土的“風水寶地;對于村長來說,紅樹林的存在意味著15公里的巡護責任;而對于高橋紅樹林保護站站長來說,雞籠山既是珍稀植物和水鳥的保護區域,也面臨著上流水域的垃圾危害。
相同的是,保護紅樹林意味著責任。高橋紅樹林保護站站長林廣旋和村長勞建偉有著共同的目標。
▲高橋紅樹林保護站工作人員巡護需要步行
初識紅樹林
更像是守衛家園的海岸衛士
“紅樹林在海里面,我們以前叫‘海柴’沒有柴燒的時候,砍來煮飯,當成柴火,以前沒有人懂保護”,現年45歲的村長是渡頭村的擺渡人,也是雞籠山保護小區內唯一的巡護員。
公開數據顯示,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有真紅樹和半紅樹植物15科24種,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種,是我國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最多的地區。
雞籠山因為咸淡水交匯和淤泥積聚的緣故,紅樹林生長尤為茂盛,種類繁多,群落分布層次分明,從海灘最前沿的真紅樹桐花樹到陸基海岸的半紅樹銀葉樹皆有分布。還有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尖葉鹵蕨群落在島上分布,以及一種稀有藤本植物等待植物專家溯源。
除了物種多樣性,對于沿岸村民來說,紅樹林的根系發達,仿佛是一道防波堤,阻擋強風巨浪,固定水土流失。一旦遭到破壞,海岸地區難逃臺風海潮侵蝕。村民捕撈魚蝦蟹的經濟來源更是難以保障。經過1996年臺風“莎莉”襲擊湛江的災難和1997年紅樹林保護小區的劃定,渡頭村民明顯感覺到紅樹林的重要性。
為保護紅樹林和水域生態,村里至今沒有在雞籠山沿岸的渡頭村和湍流村中間修橋,六代擺渡人從木船撐到了玻璃鋼船,外出就醫、兒童上學全靠擺渡。渡頭村村長在2015年接手了撐船的任務,2018年開始巡護,今年是他正式巡護紅樹林的第四個年頭,因為身兼河口的擺渡人職責,村長每天義務接送13個學生過渡上學,間歇時間圍繞雞籠山沿岸巡護,完全巡護一遍,大概15公里。
今時今日,紅樹林對渡頭村來說已不再是海里的柴火,更像是守衛家園的海岸衛士。
▲高橋保護區紅樹林非常茂密
生態修復
湛江紅樹林面積逐年增長
據統計,1985年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由解放初的14000公頃減少到5800公頃,2018年二類森林資源調查時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上升到9737.8公頃。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仍以每年遞減1.0%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逐年增長,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2021年10月,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在營造修復紅樹林中,自然保護區養殖塘的退塘還林是重中之重。渡頭村靠海吃海,在劃入高橋保護區時,仍舊存在著一部分魚蝦養殖,養殖塘的存在勢必和紅樹林保護存在沖突。在進行生態修復的五年計劃中面臨困難。
按照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要求,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內的違法養殖要依法全部清退,對到期現有合法養殖塘不再續期,對未到期養殖塘鼓勵提前清退并給予補償。
高橋紅樹林保護站站長1993年就來到廉江做紅樹林保護,對于保護小區的生態修復他有自己的看法:“渡頭村劃入保護區后,群眾采海、收入受到一定影響。隨著我們保護理念的更新,像這樣人為活動比較多的地方,不能把自然保護區和周邊社區生活分離開來,還是希望為老百姓干一些實事,做一個可持續的方式。比如退塘要與人類的活動達到平衡、比如修橋的事情我們有其他方案,繞到上面的鄉道去,就比較環保,這樣的方式可能審批節奏慢一點有取有舍,有得有失。”
“我們對自然的保護,不能單看到樹,還要看到同一個生態系統”,保護站相關負責人認為人工造林是輔助手段,灘涂自身的修復能力十分重要,“得益于經濟發展,群眾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好,現在傳統的采海方式在減少,老農也知道圍田靠紅樹林保護的,紅樹林有天然更新的能力。”
修復之外
紅樹林仍受到沿岸垃圾威脅
紅樹林生長在潮間帶,上游河流帶來了生活垃圾和周邊的養殖垃圾。漲潮時間海水會把沿岸的垃圾帶進紅樹林,塑料垃圾沉積進入紅樹林,表面上紅樹林不受影響,實際上樹林里的魚蝦貝慢慢枯竭,從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
“紅樹林的海垃圾,袋子、口罩在里面,看得見我們清理,看不見我們沒法清理,沒有資源來搞,巡護看到就清理了”,渡頭村村長幾乎一周上雞籠山看一次“看到就撿,撿不完,漲潮了海水又來了”。
垃圾威脅不僅僅在雞籠山保護小區存在,受海洋潮汐影響,湛江特呈島的紅樹林古木被垃圾圍困逼近生死線的聲音也不絕于耳。紅樹林所在的沉積灘涂富含有機碳,且多為黏土質地,非常容易成為多種外源污染物的優先匯聚地。
如果紅樹林生態修復的速度趕不上生態破壞的速度,人類的居所也勢必遭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把紅樹林資源保護好,把紅樹林濕地修復好,充分發揮好紅樹林在防災減災、凈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是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當務之急,也是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標志著紅樹林濕地的保護走向法治化,更標志著湛江紅樹林保護走入新的時代。
小檔案
高橋紅樹林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沿海港灣灘涂,沿雷州半島1500公里海岸線帶狀分布。湛江是國內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城市,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已成為我國開發的首個藍碳交易項目。
1997年,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從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同年,保護區下屬的廉江市良垌(雞籠山)保護小區劃入高橋紅樹林保護站統一管理。
據高橋紅樹林保護站站長介紹,雞籠山是廉江市唯一海島,東橋、南橋、兩家灘三江匯流雞籠山后由石門出海。
除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湛江紅樹林37個保護小區內,雞籠山也是唯一咸淡水交界海島型的保護小區,物種分布異常豐富,島上植物蔓生,繁樹成蔭。真紅樹、半紅樹、紅樹林伴生植物及其他濱海植物夾雜分布。
來源:南方都市報